新常態下 國產科學儀器如何走出一條新路?記者管晶晶“2014年 國產儀器企業收入增長為18.10% 利潤增長15.28%。隨著企業的發展和進步 國產儀器企業將從過去十年的‘急功近利、低價低質、無芯(無核心技術)、無底限'轉變為未來十年的‘有企業家、有工匠、有創新、有文化'。”主題為“新常態新思維新競爭”的中國儀器儀錶學會分析儀器分會2015學術年會近日在貴陽召開。中國儀器儀錶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秘書長曹乃玉在大會上作了“分析儀器企業調查報告” 該報告是基於調研走訪了大量國產科學儀器企業的基礎上所做的總結。科學儀器的自我裝備水准是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之一。國產儀器行業的巨大進步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國振興國產科學儀器產業的計畫。2011年 中央財政首次在科學儀器研發領域投入13億元 啟動了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和國家重大科學儀器研製專項。北京市與上海等3省市以及教育部等11個部門一起被納入首批試點。3年來高度關注物質 已有“極端特殊環境下資料及構件試驗評估科學裝置研製與應用”等科委推薦的14個項目在科技部立項。2012年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學儀器開發培育專案啟動 以期挖掘利用平臺資源優勢 主動引導各類開放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促進成果轉化等各類主體的產、研、用結合。共動員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203家次 儀器研發生產企業機构等227家次參與到培育項目中。此前 首都科技資源服務曾被形容為“一邊捆著草 一邊餓死牛”。如何讓“沉睡”的科技創新潜力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北京市科委進行了系列頂層制度設計 著力搭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 探索促進共亯首都科技資源、共同發展的“北京模式”。自2009年6月以來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上價值192億元的3.84萬臺(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亯 促進了500多項較成熟的科研成果轉移轉化 僅2014年就有10670家企業享受到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的各類服務 服務契约額達20.56億元。2015年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檢測與認證領域中心設立了國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服務平臺。現時 一個覆蓋儀器研發、生產、應用三個環節的全過程、全鏈條的創新服務平臺 一個致力於檢測方法、標準研究服務各類創新主體發展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已經形成。當前SVHC 高度關注物質 我國經濟正處於“减速換擋”期 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也是產業升級 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新常態”下 國產科學儀器行業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如何走出一條新路?處境——國產科學儀器屢遭排擠長期以來 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之間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中國儀器儀錶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李躍光介紹有害物質限用。 近年來 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之間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2012年到2014年 逆差分別為170億、166億和177億美元。“我們很想買國產儀器。 價格上肯定划算些 但根據我們的經驗 國產儀器用一段時間後很容易出問題。所以 寧可多花一點錢買進口儀器。”一比特從事病毒研究的科研人員這樣說。想必這也是我國許多儀器用戶的共同感覺。經過多年的發展 我國已經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體系較為完整的儀器儀錶工業體系 成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二的儀器儀錶生產國。但大而不强的特徵十分突出 總體上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中國科協曾經做過一個針對國產儀器和進口儀器的調查。在科技上 現有國內中低檔產品大部分可替代進口產品 但高檔產品的可靠性名額(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與國外產品相比 約相差l—2個數量級。在測量精度上 現有國內產品與外國產品一般相差1個數量級。不過 這一現象在近些年已有很大改觀。記者瞭解到。 近十年國產科學儀器和國外產品在價格、質量和效能上差距不斷縮小。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從2006年設立自主創新獎 九次評選活動中 國產儀器獲金獎產品63項 銀獎產品81項 獲獎產品都具有創新點明顯、科技水准高、難度大的特點 達到或接近國際同類水准。然而 技術進步卻沒有帶來相應的銷量增長。等級低同質化競爭、招投標“遭排擠”、國外隱性技術壁壘制約等因素造成當前國產科學儀器處境尷尬。北京先驅威鋒技 |